《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人教版七上):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
看着这句似乎非常熟悉的名言,细细学习与琢磨,又有很多不同的感悟。
延展解读
孔子的一生是一个极其丰富有成就的人生,是中国两个完人之一。据说孔圣人大约在70—72岁间对自己人生旅程进行了总结,有人说“这章书,是夫子一生年谱,亦是千古作圣妙诀。”
十五岁是成童之岁: 古时候学制和如今不同,八岁上小学,十五岁上大学。朱子的《集注》中说 “古者十五而入大学,心之所之谓之志,此所谓学,即大学之道。志乎此,则念念在此而为之不厌矣” 。也就是说,孔子十五岁开始专注学习大学之道,从格物致知到治国平天下。
三十而立:根据皇《疏》“立,谓所学经业成立也。” 也就是说到三十岁,孔子学业有成,像一颗大树,开始有自己的根柢。孔子说“立,守经也”。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谨记圣人的教诲,遵守立身处世的行为标准,做事有底线,做人有原则,守得住才立得起来。我认为这是建构自己知识体系和思想框架的时候,也是明确自己初心并且清晰自己使命的时候,这样才利于一直勇敢向前。
四十不惑:这里的不惑,有明白和不疑惑之意。但是如何才能不惑呢?近代大儒程树德先生在《论语集释》中讲到“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也就是说,如果想立起来,站得稳必先不惑。如果有疑惑,就像树根不稳会随风倒。因此不惑既是立的前提条件,又是真正立的结果。孔子说:可与立,未可与权。不惑,达权也。这句话是说,立的言外之意就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坚守原则,缺少权变之道;而不惑则是:无可无不可,遇事可以行权,懂得变通。因此从三十到四十,有原则懂变通,立且不惑,是为人行事的智慧。
五十知天命:天命即上天的旨意或命令。刘氏《正义》说“命者,立之于己,而受之于天,圣人所不敢辞也。” 孔子在五十岁时学《易》,知道了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从三十而立,到四十不惑,再到五十知天命,是不断探索人生轨迹和意义的过程,是逐渐活明白的过程。
六十耳顺:耳朵是用来听声音的,耳顺是指听到的言语或声音不觉得逆耳,而是感到顺畅无阻,别人爱说什么都不至于影响自己情绪和行为。真正做到这点,就像郑康成所说:“耳顺,闻其言,而知微旨也。”也就是说,听见别人说话,知道其表面意义,也要听得出其功能与隐含意义,正所谓“听锣听声,听话听音”。我认为,耳顺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自己能够理解和包容别人所讲的话,另一方面是有能力用让对方舒服的语言与人交流,即“知彼解己”。
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这种内心既自在而又有限度的状态,是孔子七十岁时的境界,顺心而为,自然合法,动念不离道,这种内心的安宁来源于孔子的人生经历和修炼,从立,不惑,知天命,到耳顺,从站稳立场到不忘使命,再到从容有度,正如《大学》所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年龄与智慧
从孔子的一生来看,每个年龄段都有其角色、责任、担当,同时显示出其过人的智慧,并且呈现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在有限的生命中,孔子能带着使命达到那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成为千古圣人,因其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后人也常用圣人的成长历程来激励自己,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不论古今,人人都是在古人的智慧、前人的引领和自己的时代中选择性地成长,塑造着自己的成长轨迹。不同时代人们的成长轨迹不一定相同,且会有不同的担当与责任。圣人的经历与智慧并非人人都能到达,人生的旅程也并非都是螺旋上升的美好,起起伏伏的人生旅程是更多人的人生常态。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影视片来看看不同时代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的经历与成长。
电视剧《三十岁而已》中几个三十岁的人面对生活和工作的重重压力,他们无畏前行,韧性成长,在三十岁时从迷茫、焦虑和挫败中立身、立家、立业。
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真实描绘了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困惑。马小军结交了一帮“哥们儿”一起逃课、打架、抽烟,不识愁滋味的他们在大院里享受着阳光灿烂的日子,与外面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一个少年的迷惘而怅然不知所之的懵懂,被刻画得如同绚丽阳光下恣意凌乱的飞尘。
各个时期,中年人的困惑在各国影视剧里都有描述。《困惑中年》中的主人公维克多被来自家人和事业上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与被落水的学生米亚偶遇,如浴春风,同时却面临着如何处理与米亚在现实中的复杂关系。《中国式离婚》深度探访了三对中年夫妻必须面对的各自的婚姻问题,揭示了在婚姻契约下,婚姻生活的不和谐、不宽容、不理性所带来的伤害与疼痛。
不管五十还是六十,普通人的生活也是千奇百异。《老大的幸福》中憨厚老实、简单快乐的足疗师被弟弟和妹妹安排到北京寻找“幸福”,他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水土不服,但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令人感悟到什么才是触手可及的幸福生活。《金婚》这部伦理剧,还原了普通人生活中的真实情感经历,从青年的感情摩擦、中年的外遇困惑、老年的儿女操劳,还有小至婆媳关系、大至国家命运,都浓缩在这对平凡的夫妻关系中。矛盾和困境贯穿人的一生情感,但是爱是永远的粘合剂。
古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七十好年华》也已不少见,影评中七十多岁的一对夫妻仍然相爱如恋人,仿如开始了新生活的另一个时刻。海瑟薇的《实习生》中,70岁老人重返职场,靠自己的软素质获得存在感。
从圣人的经历解读中,从上面的这些例子里,我们看到圣人有圣人的人生旅程,普通人有普通人的生活轨迹,人生没有现成的和固定的轨迹可以复制。但是,圣人的思想和智慧是我们前行的灯塔,脚下的路靠我们自己去走。不管什么年龄,不论怎样的经历,人生是一条曲线,在起伏成败中上下求索,坚守原则,勇于担当,善于变通,从容有度,是人生不变的智慧。
智慧的增长不一定与年龄匹配,但与一个人的经历和志向有关,与一个人的自省自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