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六首谈谈九月授衣,节佳重九近,风急授衣初

时间:2024-09-26 10:46:25

九月古诗六首:授衣还田里,莫使故园芜

有一个问题我始终想不明白,人类是何以没有动物密集的覆盖全身体的毛发的?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或者天生如此?如果从进化论来讲,人类是敏感于外界的温度的,从猿猴到人,应该进化出更舒适的皮毛才对。如果天生如此毛发稀少,人类应该不怕冷。

但是每到秋风寒潮来临,人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弄一身衣裳将自己包裹起来。

比如早些天,我已经穿上了秋裤,并在早晚间,穿上了现代工艺制作的薄棉袄,虽然廉价,但很管用。哪怕捂出一点汗,我也不敢脱,最怕汗后着凉,动用免疫力也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摧残。

中国人类在四千多年前还处在原始社会,六千多年前,发现并使用蚕丝纺织,在往前算,7000多年前,有麻料纺品。但是考古学家认为人类的历史长达六百万年。

问题是,这六百万年里,绝大多数时间没有衣裳和纺织品,先民们如何度过?而且就算是找到了可以纺织成衣裳的原料,人们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制作衣裳和填报肚皮中努力生活。

因为温饱和冷暖从来就是关系生存的大问题。

有时候我不能不发出感慨,人类或许真的是被惩罚而抛掷在这个星球,而并不是由进化而来。

当然这是戏言。

有文字伊始的周朝,一部诗经,留下先民九月真实的生活。当然有人说,商朝也有甲骨文,只是甲骨文的残缺并不彰显一个时代,甲骨文尚有很多文字待破解。

所以我们最能贴近普通先民的只有《诗经》。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 《国风 · 豳风》

当然因为篇幅,不能写下全诗。

农历七月,大火星转向了西面,天气开始冷了。

九月,就要开始制作衣裳了。

先秦的授衣,和后来的授衣,是两种概念。

七月是秋天的开始,天气逐渐凉爽,葛麻之类的野生作物长势良好,又农田收获,虽然收割也很辛苦,但是收割之后,就会有空闲时间去砍伐整理葛麻之类的纤维植物。

这类植物提取纤维,成为制作衣裳的原料丝线,有个相当繁琐的过程。

比如葛和麻的茎干剥皮之后,要经过水塘沤制,然后人工分解成丝缕,漂白,捻线,做成一团团纺织用的纺线,然后在横经竖纬的架在织布机上,经过千万次纺织,才能获得成品布匹。

这个时间段,通常要消耗一两个的时间。

那么九月授衣,是说的,九月天气寒冷之时,刚好是用这些布匹裁制加工衣裳的时候。

如果不是王室和贵族,用成布制作衣裳并不会需要很长时间。通常一个勤劳的主妇裁剪制作一件衣裳花费一两天功夫。

天气已经冷到夏天的衣裳不足御寒时,九月正是大量的秋冬衣裳制作和上身之时。

而制作和穿上这些秋冬的衣裳时,也证明天气的确是冷了。

那么在诗经时代,是没有商品式的成衣,人们掏银子立马就可以买回。

九月授衣,实际也是秋天一个特别忙碌和经典的时段,家家都在准备秋冬的衣裳。

而这样的情景,延续到当代,只是以另外的方式出现,人们纷纷去商场,去网络购置成品衣裳。

冷暖之感,古今一样。只是古人的,更有生活真实的质感和艰辛,因为一丝一线,都是家人亲手制作,感念人力之辛苦,物质之艰辛。


季秋授衣节,荷裳竟不易。

班超弃笔砚,娄敬脱挽轭。

虽云丈夫志,终涉自媒迹。

贤哉颜氏子,饮水常怡怿。”西梁 · 萧璟 《贫士诗 》

晚秋是增添秋冬保暖衣裳的重要时期。是人,都必须如此,写到这里,我是笑了。因为人是那么的脆弱,猫狗可以一身皮毛,四季安然,人却不能无衣。一场因寒而起的病,可能断送生命。我这笑,遂也成为苦笑。人的前世难道是在温暖的神国,只适应温暖的气候,因犯何罪,沦落到冷暖地球?

比如这首诗里的贫寒的读书人,季秋九月,是人们都制作新衣裳,穿秋衣的美好节日,而他一身夏天的破衣裳,竟然没有换下来。

当然这是因为贫寒。没有足够的银两买回布匹,当然也可能因贫而未婚,没有人为他操持打点生活。

这样的秋风秋寒里,就算是有班超的才华,也写不出优美的诗句来,有娄敬这样的将才,也只能光着膀子去牵牛犁地。

只是这个贫寒的人,倒也有自己的气节,穷成这样,喝着冷水塞牙,却还时常露出微笑。

这当然是赞美人的精神力量,但是不值得提倡。因为秋天的衣裳都没有,他这种乐观活不到春天,冬天就冻死了。

衣裳,在非工业化的古代,是重要的生活和生存物质。

衣裳最重要的功能,是御寒保暖,不到深秋你不知道这作用,不到贫寒,你不知道那贴身的暖,是多么的可贵。

那么西晋时代,九月应该有授衣节,至少在民间,穿衣吃饭是大事,尤其是季节转向寒冷的秋冬之季。

“香露团百草,紫梨分万株。

归来授衣假,莫使故园芜。” 盛唐 · 李颀《送裴腾》

唐朝无授衣节但有授衣假。长达一个月。

唐朝是一个有很多制度创新,有别于前朝的时代,比如科举纳士,选用民间士子进入官僚体系,充实官僚岗位。这些巨量的人才,分配到中央以及各地任职,他们远离家乡。而唐朝的商品经济并不发达,财政收入也不可能包办所有官员或者学员的衣食住行。而且许多士子的家庭原本就在乡村,在收获季节,也确实需要人力经营。

唐朝在九月,就设定了一个授衣假,就是给予一个月的休假,分两次,一次十五天,准许官员学子回家,一方面是让他们回家准备秋冬的衣裳铺盖,另外一方面是让他们回家参与家乡的收获,助力农事。

这个授衣长假,基本还涵盖了重阳节这样的大节,所以可以看到,唐朝的重阳节,在官方虽然只有一日,实际因为在授衣长假里,到处都充满了登高宴饮,欢乐闲适的快乐氛围。

这是李颀送朋友回乡度授衣假。

那露水落下,团团在秋草之上,那紫梨成熟,垂下万千果实。

你有这么长的授衣假回乡,不要使你家的田园荒芜,那是最美的最值得投入的地方啊。


“公门悬甲令,浣濯遂其私。

晨起怀怆恨,野田寒露时。

气收天地广,风凄草木衰。

山明始重叠,川浅更逶迤。

烟火生闾里,禾黍积东菑。

终然可乐业,时节一来斯。”中唐 · 韦应物《授衣还田里 》

我最喜欢这首授衣节的诗,因为很细腻率真。

办公的衙署,张贴着新的通知,让我们回乡度授衣节,整理自己的私事。

我早上起来就往家乡赶,开始还颇有天寒露冷之悲凉。

你看看冷秋来了,天地广阔而萧瑟。

不过走着走着,越靠近家乡田园,我的心情就越好。

因为太阳驱散了秋雾,远山在阳光里明丽重叠,溪水蜿蜒,清新可爱。

而我看到了熟悉而温馨的田园之美,炊烟在乡村里升起,收获后的稻草堆积在一家家的东边篱落旁。

这是丰收而壮丽的家乡田园,这是安居乐业的好地方,晚秋时节有一种崭新的田园成熟的美好啊。

这就像在城市里生活久了的我们,淡忘了家乡的烟火秋气,开始时,只是觉得自己衣裳单薄,急于回乡的目的是带些厚衣裳棉被,来适应都市生活,结果等真正靠近广袤温馨的家园时,才发现,最美最温柔最有家的感觉的,不是城市,而是洋溢着丰收味道的故乡。

“林下无拘束,闲行放性灵。

好时开药灶,高处置琴亭。

更撰居山记,唯寻相鹤经。

初当授衣假,无吏挽门铃。” 中唐 · 张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十首 其九》

授衣假也是很多官员的黄金假日。

这不,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的休假,张籍毫不客气的住在朋友的山居中。

那个悠闲,简直是像孩子一样放飞自己。

比如在山中开启熬药的锅灶,什么菊花茶,养生汤,有的是时间,研究那些养生长寿的方子。

在亭子中,喝酒弹琴,几人相陪,一定是唱的大家都熟悉和喜欢的歌曲。

有空了,写写日记,去看看山中的白鹤。

怎么舒服怎么来,当然点睛的是最后一句,我在休授衣假,不用工作,没有人敲门告诉你哪些事情非办不可。我看到的是一个官员类似孩子气的放松,想必平常工作压力也大吧。

“节佳重九近,风急授衣初。

茱菊年龄迈,枫柽日夜疏。

欲题怀远句,频展寄来书。

憨子能思我,申儿更忆渠。”南宋 · 赵蕃 《九月一日晨起风物凄然不胜怀远之思》

宋朝将农历九月一日正式定为授衣节,当然不像唐朝给授衣假,但是这天,也标志着是天冷天衣的时段。

授衣节在九月初,这个佳节靠近重阳节,秋风已急,适当添衣。

茱萸和菊花此时都老了,枫树和柳树,日夜凋零叶子。

我打算写下怀念的诗句,所以频频看着你们的来信。

谢谢你能记得我,我也分外思念回忆你啊。

真挚的友谊往往起源青春思想的共鸣,却落脚在最温润的冷暖牵挂。

当秋冷穿上御寒的衣裳时,我在想你,你也一定在牵挂我,是否感受到了寒凉,是否有温暖的环境?

不过在宋朝,官方的正式授衣,却延迟到农历十月一日,那是皇帝将锦袍分给边关将士以及京城近卫,这是激励他们保家卫国的作为,稳固政权。而得到锦袍的人,自然感沐殊荣。在京城得到锦袍的人,会穿着锦袍谢恩。

而民间,则将十月一日演变成给先祖亡魂烧寒衣的寒衣节。

但是这个寒衣节,和授衣节的内涵则区别大了。

所以寒衣节叫授衣节是错误的。

明清之后,没有授衣节这个节日,但是九月换季添衣,是作为一个很自然的社会现象存在,所以九月在诗词里被称为授衣月。而授衣当然也由先秦制作衣裳,早就变成了穿上换季的秋衣。

而在传统的重阳节,人们也习惯在这天盛装穿新,迎接菊花和秋日暖阳。

而授衣也有赠与接受的含义,是谁在秋凉给你买的新衣裳,你又会给谁添置温暖服饰?

而我有时候想,也正是人能敏感于寒暖,而生出如此丰富深邃的人生和绵长的情谊,而将这寒苦的世界,创造成了暖意互助的天堂。

相关推荐